情绪波动不是“矫情”,而是身体在报警

本文转自:南京晨报

从产检单到婴儿床

情绪波动不是“矫情”,而是身体在报警

专家简介 王苏立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女心理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首届睡眠医学专业委员。 专业方向:妇女保健。主持省预防医学会课题1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6篇,参编专著《孕产期全面心理健康促进共识 理论与实践》。

“孕吐得吃不下东西,是不是我没照顾好宝宝?”“生完孩子总忍不住掉眼泪,这样的我是不是太脆弱了?” 这些藏在孕产期的细碎疑问,是无数妈妈们心底未说出口的挣扎。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本期名家访谈,记者专访了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王苏立。

孕产期容易被情绪 “绑架”?三大根源要认清

王苏立介绍,20%~30%的孕妈会被产前焦虑缠上,15%的新妈妈会在产后陷入情绪的低谷。但这些情绪从不是“玻璃心”的证明,而是身体与心灵在特殊阶段发出的信号。而孕产期女性容易被情绪“绑架”,根源主要在三个方面。

生理剧变:激素与神经的“双重动荡”。孕产期就像一场身体的“过山车”,激素水平的起伏剧烈得让人措手不及。孕期里,雌激素、孕激素会悄悄飙升到平时的 10 倍以上;可分娩后的 48 小时内,它们又会断崖式下跌。这种骤变会直接触碰大脑里掌管情绪的 “神经开关”,情绪调控的齿轮也就跟着卡壳了。

更让人心疼的是,孕期里反复起夜、胎动带来的睡不好,孕吐、耻骨痛引发的身体不适,还有产后伤口的疼痛、哺乳的压力,都在一点点消耗着妈妈们的精力,让本就脆弱的情绪防线更容易被击溃。

心理冲击:身份转换与期待的“双重压力”。从“女孩”到“妈妈”,这个身份的跨越里藏着太多不安:担心自己不够懂育儿、怕分娩时的疼痛熬不过去、焦虑身材再也回不到从前、更恐惧面对未知的育儿难题。而身边那些“妈妈就该无私奉献”“孕期必须万无一失”的声音,又悄悄织成了一张“完美”的网,让我们忍不住苛责自己:“做不好就是失败的妈妈。”可谁也没说过,成为妈妈的路上,必须一步都不能错。

社会支持:家庭与环境的“双重缺失”。情绪的崩塌往往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孤立无援”积攒的结果。丈夫忙着工作忽略了陪伴,长辈的育儿观念和自己冲突不断,想找个懂行的人问问却不知道该找谁……这些细碎的瞬间,都在悄悄告诉我们“没人懂我,也没人帮我”。再加上养孩子的经济压力、职场与妈妈角色的拉扯,就像一层层重担压在心上,最后轻轻一根稻草,就可能压垮情绪的堤坝。

从产前到产后,筑牢情绪防护盾

王苏立表示,女性从怀孕初期到孩子出生,就像一场场“闯关”游戏,稍有不慎就可能落入情绪“陷阱”。她建议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调节,筑牢情绪防护盾。

第一招:认知调节——拆掉“思维陷阱”。很多时候,焦虑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我们心里的“想太多”放大了恐惧。试着调整看待问题的角度,心里的负担会轻很多。

首先要揪出非理性念头。当“胎动少了是不是宝宝不舒服”“我情绪不好一定会影响孩子”这些想法冒出来时,不妨拿出小本子做一本“情绪日记”:写下发生的事、此刻的情绪(比如“焦虑到心慌,打80分”),再认真想想“有没有证据能证明这个想法?”——比如 “医生说胎儿有自己的睡眠周期,刚才产检还一切正常呢”,慢慢帮自己从钻牛角尖里走出来。

其次,建立弹性思维。把“我必须完美度过孕期”换成“我已经很努力了,偶尔有小偏差也没关系”;把“我肯定熬不过分娩”改成 “我或许能应对,还有无痛分娩可以帮我”。用“或许”“可能”代替“必须”“一定”,会发现心里的紧绷感悄悄松了下来。

第二招:情绪管理——激活“放松开关”。当焦虑像潮水般涌来,别硬扛,这些温柔的方法能帮你快速平复心情。

躯体放松急救:突然心慌紧张时,试试“478呼吸法”:轻轻吸气4秒,让空气慢慢填满胸腔,屏息7秒,再用8秒缓缓呼气,重复5轮。这个简单的动作能悄悄激活身体的“放松按钮”,让心跳慢慢平稳下来。睡前也可以试试“渐进式肌肉松弛”:从脚趾开始,轻轻紧绷几秒钟,再慢慢放松,一路往上到头部,让身体里的紧张跟着慢慢消散。

规律行为稳情绪:给生活设几个“小锚点”,比如早餐后听10分钟喜欢的轻音乐,傍晚和老公散散步,这些固定的小事会给心里带来安稳感。

第三招:支持构建——打破“独自战斗”。成为妈妈从不是一个人的事,拉上身边的人一起,情绪的重量会轻很多。和老公约定一个专属的“情绪暗号”吧,比如轻轻摸一下耳朵。当你觉得累了、烦了,做出暗号,他就立刻接手手里的事——做饭、查育儿资料、哄宝宝,让你能安安静静歇一会儿。每周也抽点时间一起看会儿育儿视频,互相扮演“产时教练”,他可以说“你做得特别好,我一直陪着你”,这些温暖的话会悄悄变成心里的力量。

产后突围:3个关键动作接住情绪落差

王苏立建议,如果产后还是不小心陷入了情绪的低谷,别慌,这三个小举动能帮你慢慢走出来。

自我关怀不松懈:宝宝小睡的时候,跟着一起躺会儿吧,哪怕只有15分钟,也能帮身体悄悄“充电”。每天晒15分钟太阳,让阳光帮身体分泌更多血清素,坏情绪会跟着慢慢溜走。

家庭协作要激活:一定要让爸爸多参与育儿,这些小事不仅能分担你的压力,数据说,爸爸深度参与育儿能让妈妈的抑郁风险大大降低。

专业求助不羞耻:产后6周记得用“爱丁堡抑郁量表”给自己打个分,9分以上就去看看医生。轻度的焦虑抑郁,心理咨询能帮到你;中重度也别害怕,现在有哺乳期能安全用的抗抑郁药。如果出现伤害自己或宝宝的念头,立刻去急诊或打心理危机热线,这不是软弱,是在好好爱自己。

“从理解激素的悄悄变化,到卸下完美妈妈的重担,再到拉着家人一起并肩前行,科学早已为我们铺好了一条温柔的情绪缓冲带。”王苏立最后鼓励广大孕产期女性,孕产路上的情绪起伏,从来不是软弱的烙印,而是身体与心灵在特殊阶段的正常反应。就像感冒了会发烧一样,它只是在提醒我们“该好好照顾自己了”。

通讯员 王凝嫣 凌玉茹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孙苏静

发布于:北京

上一篇:乳牙坏了,影响恒牙和颌骨
下一篇:“屋里真有蛇!”5岁娃一句惊呼,家人的反应太暖了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