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在沈飞集团的智能化车间,AGV无人搬运车穿梭有序,智能化排产系统高效运转,红蓝模拟对抗实时演练……站在这些设备前,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卓越工程师学院2023级联合培养博士徐晓琳感慨万千:“在这里,科研与实践之间那道看不见的墙被彻底打破了。当亲眼看到科研成果落地,自豪感油然而生。”
徐晓琳的成长是该学院3年来育才实践的生动缩影。2022年5月,中咨公司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3年多来,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准对接中咨公司“五五战略”与“3510策略”,深度融合“战略咨询+工程实践+学科交叉”特色优势,打造工程领域顶尖人才培养的新高地,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目前,学院已汇聚3届45名硕士生、60名博士生及8名在站博士后,首届出站博士后留司率达100%,为中咨公司持续输送高素质人才。

在站博士后李典(左三)参与中咨公司国际项目调研
学院创新推出“1+2+1”特色培养模式,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安排学生首年在高校夯实理论基础,随后两年深入中咨公司参与重大工程实践,最后一年回校完成学位论文。
这种深度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得到合作院校的认可。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杜慧滨表示,与中咨卓越工程师学院的联合培养,是推动工程教育改革、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实践。它有效破解了传统研究生培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将高校的前沿理论优势与企业的重大工程实践平台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成长环境,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反哺了高校的学科建设与教学科研,是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广价值。
联合培养博士王雪莹说:“来到企业才真正理解校企联合培养的意义。在中咨参加的实战培训、专家评审、委托方交流、实地调研,都让我飞速成长。”
联合培养博士闫泽林对此也深有体会:“入企联培近一年,我最大的改变就是从‘搞实验’转向了‘真实践’。”
好模式离不开好导师。学院创新性地实施“‘技术+管理’双导师制”,技术导师通常来自高校,保障学术深度与创新性;管理导师来自企业高级管理层或项目负责人,确保成果的价值与可行性。这一模式为学生构建了立体化、多维度的支持系统,确保其成长既具备技术深度,也拥有战略视野和商业思维。
联合培养博士张泽星特别感谢企业导师团队的悉心指导:“赵旭峰老师从战略视野帮我把握政策与研究的整体方向,许有志老师引导我将课题与现实需求对接,让我的研究更‘接地气’,李丹老师耐心地帮我一遍遍打磨专报的细节……从选题到成稿,我慢慢学会了把政策、理论与现实融会贯通,思维也从‘单线程’转变成了‘系统化’。”
学院高度重视未来工程师四大核心能力培养:深耕专业领域的技术纵深能力,应对复杂系统的多学科集成能力,保障项目落地的资源统筹协调能力,以及助力攻克技术难关的创新方案设计能力。学院还构建了“技术专家+政策顾问+项目经理”三元能力矩阵,培养懂技术、通政策、善管理的复合型工程人才。
徐晓琳的企业导师、中咨公司专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院副理事长武博祎表示:“学院充分发挥中咨公司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独特优势,构建了一套‘全过程、跨专业’的培养体系,成效显著。纵向上,实施‘三阶递进’:基础阶段注重多学科交叉的实际案例教学,帮学生拓宽知识面;进阶阶段配备‘技术+管理’双导师,从多个维度给予指导;突破阶段鼓励学生牵头或参与跨部门、跨专业的大型项目攻坚,在实战中锻炼能力。横向上,我们着力打破‘工程、经济、政策’这些学科之间的壁垒,推动知识融合与创新应用,搭建数字化协同平台,为学科交叉研究提供坚实支撑。”
经过持续努力,学院人才培养结出硕果,涌现出国务院国资委AI特训人才、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等一批青年人才,为中咨公司建设国家高端智库和世界一流咨询机构提供了坚实智力支撑。
在国家高端智库建设方面,博士和博士后作为核心成员,深度参与16项国家级政策课题,包括碳排放预算模型构建和央企碳达峰评估等;累计提交20份高质量咨政建言,内容涵盖零碳园区实施路径、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关键领域。
在工程实践方面,学生参与7项跨国重大项目,包括柬埔寨高速公路资产盘活、乌兹别克斯坦光伏可行性研究等;参加40余项国内标杆工程,如宁夏-湖南特高压规划、凉山州水洛河博瓦水电站项目后评价等,积极推动零碳园区从理念走向落地。
在技术攻坚方面,学生们参与编制33项公司级或行业级标准或软件著作权,涵盖算法模型规范、水利智能预警系统等;发表26篇SCI/EI/核心论文,突破湟水河溯源、制氢经济性评估等技术难题;完成12个AI智能体论证,包括报告生成助手、风险监测平台等,显著提升咨询工作的智能化水平。
2024年9月,徐晓琳团队凭借聚焦深海探测的“深蓝远航”项目,荣获第六届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国家级一等奖。2025年6月,在站博士后张雅欣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实现工作站国家级基金项目“零的突破”。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中咨卓越工程师学院将持续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深化产教融合,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输送更多掌握核心技术、懂得工程实践的复合型人才,让更多卓越工程师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光彩。(张程慧)
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