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钱也别往家带这3样东西,过来人都懂

您进家门时,兜里装的是“气”还是“糖”?

前几天收拾厨房,看见儿媳蹲在地上给孙子擦沾了番茄酱的小手,小丫头片子还咯咯笑:“奶奶,这个红点点像草莓!”我正想搭把手,转头又瞧见老伴端着刚熬的绿豆汤进来,碗沿还沾着点热气——这场景看得我心里软乎乎的。可您发现没?日子过着过着,有些“不痛快”就像粘在鞋底的小石子,一不留神就带进了门,硌得全家都不舒服。

我今年60岁,在厨房摸爬滚打了40年,带大儿子,看孙女孙子长大,算是个“过来人”。这些年见多了:有人下班耷拉着脸,把工作的火撒在老婆孩子身上;有人心里装着委屈,回家就摔脸色;还有人整天愁东愁西,把一家子都带得闷闷不乐……今天我就掏心窝子跟您唠唠:再有钱再顺当,这三种东西千万别往家里带——怨气、怒气、烦忧。带进门的不是“情绪”,是把家一点点泡软了、泡凉了。

第一样:兜里的“怨气”,别往门槛里迈

上个月儿子厂里赶订单,连续加了半个月班。有天傍晚我去厂门口接他,看他黑着脸骑电动车,后座还挂着没来得及拆的外卖盒。我刚想问“累不累”,他就嘟囔:“车间王姐又甩锅,活全我干了,工资还不涨!”话音未落,小孙子举着奥特曼跑过来喊“爸爸”,他头都没抬,敷衍地摸了摸孩子脑袋,转身就去厨房摔锅铲。

那顿饭吃得闷声闷气的。儿媳后来跟我叹气:“妈,他最近总这样,跟吃了枪药似的。”我琢磨着,这哪是“吃了枪药”?分明是把工作里的怨气全揣在怀里,回家就往最亲的人身上撒。

《论语》里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咱普通人过日子,哪能事事如意?被同事抢了功劳、被客户刁难两句,心里堵得慌是真,但把怨气带回家,伤的是枕边人、孩子老人。就像我家老伴常说的:“在外面受的气,回家要是撒出来,那是把家当‘出气筒’;要是咽回去消化消化,家才是‘暖炉’。”

后来我跟儿子说:“你要是实在憋得慌,进门先跟我喊一嗓子‘妈,我今天累坏了’,咱娘俩喝杯茶慢慢说。要是把气闷在心里,伤了自己不说,孩子看你板着脸,说不定以为爸爸不爱他了。”现在他倒学乖了,加班晚回来就发个微信:“妈,今天有点烦,等我洗把脸再说话。”您瞧,这“提前报备”的小仪式,把怨气挡在了门外,家里反而多了份体谅。

第二样:眼里的“怒火”,别往饭桌上搁

去年暑假,孙女刚上初二,学习压力大,有天作业写到十点还错题连篇。儿媳急得直搓手:“跟你说了多少遍,先复习再写作业!你这孩子怎么就是不听?”小姑娘“哇”地哭起来,摔了铅笔跑回屋。老伴在客厅看新闻,忍不住嘟囔:“现在的孩子太娇气。”话音刚落,儿媳“砰”地关了房门,吼了句:“你就知道说风凉话!”

那晚家里静得能听见钟表响。我给老伴递了杯茶,叹着气说:“你看,孩子哭、儿媳急,你再添把火,这日子还过不过?”老伴挠挠头:“我就是心疼孩子,可话说出来就变了味儿……”

其实谁家没个“火星子”?孩子写错作业、碗没洗干净、菜炒咸了,换作平时可能一笑而过,可要是心里先攒着火,芝麻大的事都能烧起来。《围城》里写方鸿渐回家冲妻子甩脸子,最后闹得夫妻离心——这哪是“脾气差”?是把怒火当成了“沟通工具”,伤了家人的心。

我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进门前先摸摸胸口,要是心跳得厉害、喉咙发紧,就在玄关站两分钟。我给老伴买了个小铜铃,挂在门上,进门先摇三下,叮铃铃的响声能把火气震散;儿媳教孙子画“情绪小怪兽”,生气时就画个大红怪兽,再拿彩笔给它涂上喜欢的颜色——您别说,这些小法子真管用。现在要是谁要发火,另一个准会说:“先摇铃/画怪兽,消消气再说。”饭桌上的笑声多了,日子才过得热乎。

第三样:心里的“烦忧”,别往枕头边堆

上个月社区体检,我查出个甲状腺结节,医生说没事,定期复查就行。可我偏要瞎琢磨:“是不是平时累的?万一严重了怎么办?儿子房贷还没还完,儿媳一个人带俩孩子……”那几天我整天唉声叹气,炒菜忘了放盐,给孙子讲故事总走神。儿媳看出不对,拉着我的手说:“妈,您最近咋这么愁?咱去医院看了,医生说没事,您就别自己吓自己了。”

我跟您说,人上了年纪,操心的事儿本来就多:怕老伴身体不好,怕孙子孙女学习跟不上,怕儿子儿媳工作压力大……可这些“烦忧”就像往心里装石头,装多了,家就成了“重担”。

《菜根谭》里有句话我特喜欢:“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意思是说,心里亮堂,哪怕在黑屋子里也能看见光。我后来想通了:孙子马上上一年级,我给他买了新书包,教他认拼音;孙女住校,每周五回家我给她炖排骨补身子;儿子儿媳忙,我每天把饭做好、地拖干净——我把“烦忧”换成了“能做的事儿”,心里反而轻快了。

前几天老伴跟我说:“你最近咋这么乐呵?跟换了个人似的。”我笑着说:“以前总盯着没做好的事儿,现在发现,能给家人做顿热饭、听孙子背首诗,这不就是最大的福分吗?”

家是“充电站”,不是“情绪垃圾桶”

咱们老百姓的日子,哪有不磕磕绊绊的?但您记着:家不是用来发泄情绪的地方,是用来存温暖、攒希望的。怨气带进门,亲情会生锈;怒火带进门,日子会变凉;烦忧带进门,幸福会躲藏。

您要是累了、委屈了,不妨在进门前深吸一口气,把“气”吐在门外;要是心里堵得慌,就跟家人说句“我今天有点烦,想静静”——家人不是外人,他们最懂你的不容易。

我老伴常说:“日子是过出来的,不是愁出来的。”您看,现在我们家:孙子每天蹦蹦跳跳唱“太阳当空照”,孙女周末回来给我捶背,儿子儿媳下班路上买把栀子花插在客厅,老伴熬的绿豆汤永远温在锅里……这日子,热热闹闹、甜甜蜜蜜的,多好。

您呢?平时进门时,兜里装的是“气”还是“糖”?要是也有过“带情绪回家”的时候,评论区跟我说说,咱们一起唠唠怎么把日子过甜喽~

发布于:浙江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