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创作,这届大学生也开始做短剧了

来源:新腕儿

新腕儿 今日报道

一卷再卷的短剧,即将出现一波「愣头青」。

是不是挺新鲜?

9月22日,由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与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主办,点众科技承办的第19届中国好创意—首届“河马杯”大学生微短剧专项大赛在中国传媒大学正式启动。

启动仪式中,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副会长罗建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内容管理处处长曹云霞、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主任王晓红、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秘书长谢清风、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编辑、北京师范大学戏剧影视学博士牛梦笛、点众科技董事长陈瑞卿以及来自全国近20家高校专家、教授出席活动。

在仪式中,参会领导多次肯定微短剧的价值,而微短剧内容也在总局的指导下提升了内容质量,走向精品化。总局还开展了微短剧内容审核系列、微短剧版权保护调研,推出「中国微短剧品质东方计划」。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副会长罗建辉在启动仪式致辞时表示:

「首届“河马杯”大学生微短剧专项大赛是作为中国好创意大赛的专项赛事,已经入选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排行榜》赛项。」

通过举办本届大学生专项赛事,将优质内容创作和培养人才相结合,遴选出一批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创新性、观赏性的优秀作品,兼具较高审美水准、先进创作理念、扎实专业基础、丰富实践经验的内容创作者。

换言之,首届“河马杯”大学生微短剧专项大赛的举办,为短剧行业拓宽了内容池,让更多优秀短剧内容涌入,还激发大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培养更多创作人才。

时下少见的增量行业

短剧近两年少见且难得的增量市场,即便在未来几年内,短剧在国内海外仍会有乐观的增长曲线。

在启动仪式中,点众董事长陈瑞卿表示,2023年中国微短剧规模达373.9亿元,预计2024年超500亿,2027年超1000亿。

视频是全世界通用的载体,在出海成为微短剧发展大方向后,将中国故事拍摄成微短剧,再通过AI解决语言问题,微短剧便可实现全球化。

「例如一个中国的内容,要通过日本叙事风格表达,如果找传统翻译来做就很麻烦,但如果用AIGC来翻译,再经过当地的文化专业人士进行优化即可。」陈瑞卿说。

先进的AIGC技术,在悄然取代着人工,而充满想象力的创意,则成了最为难得的事。

陈瑞卿认为,在未来3年内,微短剧用户规模将达到8亿。他将每个微短剧比喻为一条新闻资讯,「微短剧商业化变现已经是成熟的路径。就像微信公众号一样,只要具备创造力,做好内容就会有机会」。

这条成熟清晰的商业链路,在成为市场新增量时,也为年轻人带来新的机会。

先从收入方面来讲。在互联网前10年-20年时,清北毕业的同学做金融行业是非常好的选择。在未来,具备绝佳内容创意的人有机会达到年薪百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职业就是——编剧。

除了会讲故事的人,剪辑也是短剧产业链中一个赚钱的机会。

因此,剪辑和内容创作,成了年轻人进入短剧行业的最佳切口,「这是年轻人跟社会融合绝佳的机会」。

怎么说?

2023年之前,短剧就像视频版故事会,即便在2023年期间,微短剧仍是「流量产品」式存在,直到今年上旬,微短剧明显进入创新状态,呈现出很强的艺术性、思想性和价值观,精品作品层出不穷。

反观编剧群体,其实大家之前的作品鲜少能进影院,即便进入制作环节,漫长的影视制作流程使作品上线遥遥无期。而精品短剧可以以一种更轻盈凝练的形式,让编剧的作品快速被看到,这是内容创作者的机会。

其次是培养微短剧人才。知名短剧演员马秋元并非科班出身,在一一场场短剧表演中,她正不断迭代自己,通过多次复盘每场表演的得与失,变得越来越好。

演员拍摄的短剧内容,还可走出国门。最典型的就是点众的《龙年大吉之衣锦还乡》,这部浓厚春节元素的短剧,在海外市场也跑出不错的数据。内容形式多元化,包括定制剧、文旅剧。例如点众之前将品牌和微短剧结合,拍摄了王者荣耀首个品牌微短剧,还有关于中国故事的文旅剧。各种内容形式的本质,一定是内容创作者的才华。

「我认为在短剧行业,文科生相对来说更有机会。」陈瑞卿说。

想要进入一个行业内快速学习,入职一家优质公司是条捷径。

点众从网络文学转型到微短剧,同时设立了「繁花剧场」和「河马剧场App」,前者以收费内容为主,后者则是点众对免费未来的押注。

具体来看免费剧。对于一家免费模式的短剧平台来讲,内容数量为先,对质量则有一定的包容性。在这种情况下,点众决定开放窗口,大学生们可以像「七颗猩猩」这种独具创意的账号,创作自己的作品。

公司对年轻人的成长设置了培养链路。「我们的培训可以从素材和短视频开始,再做到微短剧,精品微短剧,甚至到网大电影、电视剧,我们都有完整的通道,让人才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陈瑞卿说。

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们,尚未经历教条式管理,更具创造力和想象力,意味着更有想象空间的内容能力。而点众这样成熟的内容平台,不仅能提供充裕的「创业练手薪酬」,还能入职发展,在如今就业形势下,这无疑是一阵春风,吹进了大学校园。

首场哲学艺术思辨大赛

在这场启动仪式之前,「“河马杯”微短剧专项赛」的简章已经发布半个月了。

“河马杯”微短剧专项赛」主要围绕原创微短剧和微短剧二创营销两个类别进行,设定奖项分别是: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人气作品奖和潜力作品奖。

评审环节分为初评和终评,两个阶段的作品评分都是两部分构成:

大会评审委员会,占总分比80%;网友投票评分,占总分比20%,尽可能尊重网友们的投票。

经过综合多元评分后,排名前50的作品可以进入终审环节,由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分,以确定获奖名单。所有获奖者可以得到国赛的证书,并且机会入职剧头企业实习、就业以及合作

评委环节,由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主任、首届“河马杯”微短剧专项大赛评委会主席王晓红为首的评委团队,对同学们的作品进行评分。

王晓红从事全球人工智能和教育相关研究,通过查阅各国的研究报告,她认为深层次人工智能的到来可能是人类创新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创业活力将更为强烈,而创新创意则是人类对抗技术发展的一项强有力的手段。

她在现场介绍「“河马杯”微短剧专项赛」的评选标准:

大赛将从思想性、艺术性、创新性和技术性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分开来讲,思想性方面,要求作品具有明确主题,传递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艺术性方面,要关注作品在视听语言应用和剪辑叙事上的表现,也就是陈瑞卿上述提到的叙事能力;创新性方面,参赛者可以在叙事视角大胆突破,呈现出独特的创意,将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述一个有吸引力的故事;技术性方面,要求参赛者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获得思想启迪。

「我们只看到了微短剧的短、频、快、少的特点,但不能一味的追求而忽视了价值导向。」王晓红说。

大赛评委团的构成也很周全和包容。组委会考虑到地域性,邀请到西安等微短剧创作基地方面的人员;为了保证组织构成的层次性,主办单位网络视听服务协会也会参与评审;考虑到不同领域院校的构成,像数字媒体艺术、计算机等专业,包括自媒体代表均参与到评审环节,保证赛事评审的公平公正客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上一篇:课后作业,如何跳出窠臼走出误区
下一篇:瞄准30岁以下博士培养,中国科协开展专项计划托举青年人才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