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出现这3个信号,预示着儿女会有大出息,错不了

心理直通车

每个家庭都盼着孩子将来有出息,于是给孩子报各种才艺班、辅导班,甚至提前规划好升学路径,总觉得多学、多做一点,孩子就会更优秀。

但有位教育专家说:

“孩子未来是否成才,不在于学什么,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藏在家庭教育的细节里。那些饭桌上的对话、遇到困难时的态度、日常里的相处模式,才是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

当家里出现这 3 个信号,就说明育儿方向没走偏,儿女将来大概率会很优秀,错不了。

01

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朋友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的家庭有个“阅读时间”,每天晚上八点到九点,全家人各自看书。

朋友说她刚开始只是为了让孩子少看会动画片,后来发现,当他们都在安静阅读时,孩子也自然习惯了安静看绘本。

现在她大女儿上四年级,已经读完了《红楼梦》少儿版,还自己写了读书笔记。

每次考试阅读和作文作文都是班里得分最高的。

心理学中的 “观察学习理论”指出:

孩子会通过观察模仿父母的行为来学习,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的 “活教材”。

你坚持学习,孩子就会热爱求知;

你遵守规则,孩子就会懂得敬畏;

你努力生活,孩子就会积极向上。

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影响,远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孩子也会更加优秀。

而最失败的家庭教育,就是“双标”,一套标准要求孩子,另一套标准放纵自己。

比如父母希望孩子自律,自己却拖延;希望孩子努力,自己却过得浑浑噩噩,这样的 “说教”和“行为”,只会让孩子反感和叛逆。

道理讲得再多,不如父母以身作则,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做什么样的人。

陶行知曾说: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这个道理对于家庭教育的主导者父母来说,同样适用。

02

家庭氛围和谐,给孩子安全和底气

吵闹的家庭氛围,会消耗孩子的专注力和安全感;而和谐的家庭,能给孩子对抗世界的底气。

心理学中的 “家庭系统理论” 认为:

家庭是一个有机整体,父母的互动模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

和谐的家庭里,父母互相尊重、包容沟通,没有指责抱怨。

这样家庭里的孩子会感受到 “被爱” 和 “安全”,这种安全感会转化为他们去未来探索世界的勇气。

而充满争吵、指责的家庭,孩子会陷入焦虑和恐惧,做事畏首畏尾,未来很难有大格局。

有句话说,怄气、内耗的家庭,是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的。

因为孩子的心智带宽和意志力是有限的。

当家庭内耗严重,孩子被迫消耗大量心理资源去处理焦虑、恐惧、调解冲突,本应用于学习、探索、发展自我的“心理能量”就被无情剥夺了。

他们就像一棵长期缺水的树,难以枝繁叶茂,还会留下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

“我爸妈天天吵架、发脾气,现在我一听到摔东西的声音就发抖。”

在心理咨询室里,当16 岁的男孩说出这句话时,身体还在微微颤抖。

某教育专家曾说:

“一个家庭的能量是守恒的。消耗在彼此怨怼上的每一分力气,都是从孩子未来起飞引擎中偷走的燃料。”

一个充满怨怼的家,注定让孩子与健康、好运、优秀渐行渐远。

温暖和谐的家,不是没有矛盾,而是懂得 “好好说话”;不是没有分歧,而是学会 “互相包容”。

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才会心里有光,眼里有笑,做事有底气,未来自然差不了。

03

父母尊重孩子,不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很多家长总爱用 “我是为你好” 绑架孩子,却不知在小事上的过度控制,会耗孩子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成长。

心理学中的 “自我决定理论” 指出:

当孩子感受到 “自主性、胜任感、归属感” 时,会产生强烈的内在动力。

父母尊重孩子,不是 “放任不管”,而是不强迫、不打压、不否定:

孩子想自己整理书包,就让他尝试;

孩子有不同的想法,就认真倾听;

孩子犯错,就陪他改正,而不是一味批评。

尊重孩子,就是承认他是独立的个体,就是不在小事上消耗他的自信。

这样孩子才会长成有主见、有担当、有勇气的人,未来更容易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

04

写在最后

蔡元培先生说: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

一个好的家庭就是孩子向好成长的力量之源。

希望每个家庭都能用榜样引领孩子,用温暖滋养孩子,用尊重成就孩子, 为孩子的未来添砖加瓦。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和顺妈 有游有谋育儿”

上一篇:去年小学专任教师减少6.62万 ,农村“富余”的老师去哪里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