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心灵愈站|青春期的孩子不懂感恩,亲子关系疏离 心理专家:警惕“习惯性忽略”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12日讯 自从小伟(化名)上了高中,妈妈张女士就开始想不明白,自己的好心在儿子眼里怎么啥也不是。洗好的水果放桌上,孩子视而不见;叮嘱添件衣服,被嫌“多管闲事”;生日时咬牙买的新手机,孩子只敷衍一句“现在才买,都不是最新款”。更让她揪心的是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催写作业,要么装睡要么玩游戏,说“学了也考不好”;勉强写了,字迹潦草,还大片的题空着,直接用手机搜答案抄。她劝孩子看解题步骤,孩子反呛“看了也不会,还不是你逼我写”。她曾问孩子:“妈妈每天早起做早饭,晚上陪你到半夜,你生病时我整夜守着,你就没一点感觉吗?”孩子头也不抬:“不是你应该做的吗?谁让你是我妈。”这句话让她半天说不出话。

图片与本文无关

对此,纽扣家庭教育家庭指导师寇立静从专业角度进行了分析和帮助:

这代家长多吃过苦,不愿委屈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孩子从小物质充裕,幼时一件小事会觉得是惊喜,长大后家长持续付出,爱便像空气般被习惯,形成“习得性忽略”,孩子意识不到父母的努力与付出。明白原因后,张女士开始改变教育方式。她不再刻意“打破沉默”,孩子在房间玩游戏,她煮好爱喝的梨水放门口,只轻敲一下门;孩子刷短视频,她拿书坐在旁边,不说话不打扰。

她也不再讲大道理。以前总说“我早起做饭多累”“要懂感恩”,孩子却觉得“自己欠父母的,得按着父母的期待活”,反而更冷漠。后来她试着分享感受,不用说教大道理逼他懂事,多用“我”字开头,和他分享自己的感受。一次加班晚归,扶着腰叹气说“站了一下午,腰像不是自己的,有人捶两下就好了”。没想到孩子慢慢走过来,用指节轻敲她后背,虽只两下却不自在。她抓住孩子的手请再敲会儿,孩子没抽手,继续有一下没一下地敲着。

她还开始给孩子“付出”的机会。以前总觉得孩子小、做不好,包揽所有家务,孩子没机会体会付出的快乐。后来擦窗户时,她请孩子帮忙递抹布,说“你个子高,够得着上面”;孩子虽皱眉说“不会”,她仍把抹布递过去,说“不用擦干净,递东西就好”。慢慢地,孩子帮着做家务,还学着做饭照顾发烧的妈妈。

(本文系真实案例,文中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闪电新闻记者 郝彬洁  报道

发布于:山东

上一篇:携程老板梁建章发文:6个孩子刚刚好
下一篇:如何让压岁钱变成创业金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