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大学新生反诈“防火墙”

近日,据媒体报道,有诈骗分子混入助学贷款QQ群,导致两名困难准大一新生被骗3500元。对本就需要申请贷款的家庭而言,这无疑是笔无妄的经济损失。

报道中,诈骗分子冒充学生进群,将昵称和头像换成与群管理员一致,以诈骗话术骗取学生信任。现实中,类似骗局并不鲜见。预防此类诈骗,各地教育部门、高校和家长要共同努力,压实责任,紧盯各类新生沟通群,并仔细甄别相关群聊、账号是否为官方搭建。对发布不实信息的群聊,应及时解散处置,提醒学生通过多渠道交叉核实政策类和通知类等信息。

增强新生反诈意识,不妨从诈骗的高频“套路”入手。相比高年级的大学生,“萌新”对未来充满好奇心又缺乏足够安全感,对大学校园、生活、师生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这给诈骗分子以可乘之机,或冒充身份、捏造消息,或混淆概念、浑水摸鱼,或花言巧语、以利相诱,等等。大学要归纳盘点,形成“防诈骗清单”,融入具体生动的现实案例,通过新生紧密关注的官方信息渠道提早推送。要面向新生打好“预防针”,把诈骗剧本的“弯弯绕”亮明白、讲清楚。

反诈能力的提高,体现为个人的心智更加成熟、对社会认知更加全面。高校要把握入学前后的各种时机,加深新生对社会复杂性的认识,补齐对诈骗骗术的认知短板,让学生能够穿越骗局迷雾。比如“新生第一课”,院系组织的辅导员、学长学姐与新生沟通见面会以及新学期通识课程等,都可有机开展反诈教育,不仅详解诈骗的类型、形式,还可融入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观点,让学生视野得以拓宽。

当前,诈骗与反诈,就像此消彼长、你进我退的攻防对抗。不仅诈骗技术更加智能、手法不断迭代,诈骗内容也越来越趋向“私人订制”,其伪装更加“精准”。在实际生活中,新生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尽量避免隐私泄露而遭遇诈骗。同时,大学的反诈宣传也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融媒体时代,反诈宣传教育要注重分层传播、互动传播,让内容“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正视风险、做好防护。

反诈行动要不断净化社会环境,打击诈骗分子嚣张气焰。从事后弥补角度而言,新生的反诈意识,还表现为及早识别骗局、抽身止损和妥善留存证据。面对精心设计、步步为营的骗局,短时间内受害者可能不知所措,疏于留存证据,这给事后维权带来一定难度。大学要面向新生解读司法实践案例,使学生在支付犹豫时及时拨打求助电话,意识到被骗后立刻报警、固定证据,比如留存与骗子的聊天记录、通话录音、转账凭证等,尽量减少个人损失。

(作者:白毅鹏,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助理研究员)

上一篇:还不起学贷,美国年轻人跑路
下一篇:韩国人权委建议立法限制“七岁考试”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