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BD的下一个大热点在哪里?

国内创新药的这种火爆行情还能不能持续下去,大额BD接下来会出现在哪些领域?

今年以来国内药企的大额BD不断涌现,仅上半年国内的BD交易总额就已经达到了60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29%。今年上半年的交易总额比2024年全年(571亿美元)还要高。 图1. 2021-2025H1国内BD交易情况(数据来源:医药魔方,动脉网整理)
国内药企依托国内的产业链和人才优势,在创新药研发领域积极布局,总体呈现出“多快好省”的特点:在研创新药管线多、研发进度快、研发质量高、成本低。在这种情况下,国内药企的研发管线已经成为海外药企进行产品引进的重要来源。目前中国的BD金额已达到全球同类交易总额的30%左右。国内创新药的这种火爆行情还能不能持续下去,大额BD接下来会出现在哪些领域,这些问题是大家当下最为关注的。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将影响国内的投资机构和药企未来的布局方向。未来大额BD将出现在竞争激烈的热门领域国内的BD交易早期以License-in为主,自2021年之后,License-out交易开始爆发,国内药企也随之从创新药项目需求方变为提供方。数据显示,License-out类交易在国内创新药BD交易总额中的占比已经从2021年的45%提升到2024年的91%(医药魔方数据)。出海与国际化已经成为国内创新药企业拓展收入的重要来源。分析2021年License-out交易爆发后的交易金额和交易数量,我们发现虽然交易总金额在持续增长,但交易数量却并没有表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 图2. 国内创新药交易数量和金额趋势(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图3. 2021-2024年国内BD交易情况(数据来源:医药魔方,动脉网整理)
图4. 中国License-out MNC的情况(数据来源:动脉智库,前20大MNC)
这也就意味着MNC的BD逻辑并不是通过多产品布局来降低风险,也就是花更多的钱买更多的产品。它们往往出手谨慎,只买好的、贵的,也就是重质不重量。这一策略反映的是MNC在BD交易中更看重能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获取更高商业利益的产品,在国内某龙头创新药企从事新药研发的人士告诉动脉网。市场空间大、对业绩提振作用明显的药物更受MNC青睐,这些产品的引进也能满足投资者对MNC未来发展的预期。基于上述逻辑,我们认为未来国内的大额BD仍然会聚焦在肿瘤、免疫这些大病种上。只有在这些领域才有可能诞生大产品,也更符合MNC的布局思路。比如今年以来三生与辉瑞总金额高达61.5亿美元的合作、石药与阿斯利康总金额53.3亿美元的合作以及恒瑞与GSK总金额125亿美元的合作都聚焦在肿瘤、免疫这些领域。围绕靶点和技术路径展开研究在具体的研发思路上,创新药企并不以开发用药量更少、安全性更好、疗效更佳的产品为单一目的,而是重在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创新药企在靶点和技术路径这两个方面积极探索。1)聚焦于成熟且已验证的靶点在靶点选择上,创新药企研发的重点还是集中在成熟且已经验证过能成药的靶点上。关于这些靶点的研究相对比较充分,创新药企更容易做出好的产品,研发的风险也比较低。作为授权引进方,MNC也更容易在这些领域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后续开发的不确定性更低,未来的商业价值也更确切。以热门的ADC领域为例,目前全球的在研产品集中在HER2、TROP2、EGFR这些成熟的靶点上,TOP15靶点的集中度超过70%,国内在研的ADC热门靶点与全球趋势基本一致。创新药研发的拥挤度非常高。 图5. ADC领域处于临床及临床前阶段的管线对比(数据来源:医药魔方,动脉网整理)
近期针对CDH17靶点在ADC领域的研究前景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钙粘蛋白是一类跨膜糖蛋白,依赖钙离子介导细胞间黏附。钙粘蛋白在器官发育、组织完整性的维持以及癌症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DH17(钙粘蛋白17)与肝脏、胃、肠和胰腺的肿瘤密切相关,被视为潜在的肿瘤治疗靶点。目前CDH17靶点的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国内是消化道肿瘤的高发国家,未来CDH17类药物的大热几乎是可以预料到的。 图6. 目前进入临床阶段的CDH17靶点药物(数据来源:医药魔方,动脉网整理)
围绕DLL3靶点的研究近期也在增多。此前艾伯维58亿美金收购的DLL3靶点ADC药物Rova-T折戟,这一度让DLL3靶点的研究在2019-2023年这五年间陷入沉寂。此后安进在2023年ESMO上公布的DLL3/CD3双抗Tarlatamab(AMG757)数据让人眼前一亮,这个靶点的研究又活跃起来了。2024年5月,AMG757获得FDA加速批准,用于小细胞肺癌(SCLC)成人患者的二线治疗。DLL3是一种抑制性Notch配体。Notch信号通路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例如细胞增殖、恶性转化和上皮间质转化。DLL3在正常组织中表达极低,但在癌症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为其成为肿瘤治疗靶点奠定了基础。围绕DLL3靶点在研的管线有很多种,除去ADC外,还包括双抗、三抗、CAR-T等。目前进入临床阶段的DLL3靶点ADC药物有7款。 图7. 目前进入临床阶段的DLL3靶点药物(数据来源:医药魔方,动脉网整理)
再鼎的ZL-1310进度在国内排名第二。2025年6月2日,再鼎医药在ASCO年会上公布了ZL-1310的全球Ⅰa/Ⅰb期临床研究的最新数据。在二线治疗的最佳剂量组中,ORR达到了79%,数据表现比较理想。良好的临床数据将加速ZL-1310的临床进展。2)新的技术路径在开发新的靶点的同时,新的作用机制也受到创新药企的高度关注。在双抗领域,T细胞衔接器(T cell engager,TCE)双抗就是目前关注热度比较高的一种新型机制。TCE双抗一端是以CD3为代表的免疫细胞激活位点,另一端则是肿瘤靶向端,可以与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结合。通过TCE双抗,机体内的T细胞能被有效聚集于肿瘤细胞周围,从而实现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与CAR-T相比,TCE不需要利用基因技术对T细胞进行改造,无需定制化且制作成本相对较低。与CAR-T细胞疗法相比,TCE双抗是一种小而美的替代疗法。CD3/BCMA靶点诞生了2024年下半年出海最多的TCE双抗,康诺亚、岸迈都实现了总额6亿美元以上的交易。 图8. 2024年下半年部分TCE交易项目(资料来源:华福证券)
在这个领域中,处于Ⅲ期临床试验阶段的是百利天恒的BL-B01D1、康宁杰瑞和石药集团合作的JSKN-003、正大天晴的TQB2102,这几家企业的进展目前处于领先地位。 图9. 临床进展居前的双抗ADC药物(数据来源:医药魔方,动脉网整理)

由于ADC涉及到抗体大分子和毒素小分子两种不同技术平台的整合,生产工艺门槛高,质量控制过程十分严格。而双抗ADC的设计思路更加复杂,技术难度也更大,创新药企对上游专业外包公司的依赖会更高,一位投资人告诉动脉网。在双抗ADC之外,双载荷ADC又是一个新的思路。研究人员在某些ADC的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单一药物存在治疗效果不佳及耐药性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双载荷ADC开始被设计出来。双载荷ADC就是在同一抗体上偶联两种相同或不同机制的有效载荷,从而克服传统单载荷ADC的局限性,提升疗效并扩大适应症范围。目前双载荷ADC的靶点依旧聚焦在HER2、TROP2等成熟靶点上,研发进度处于前列的是康弘药业和信达生物。康弘药业布局了靶向TROP2的ADC药物KH815,这款产品能同时在RNA水平和DNA水平抑制肿瘤细胞,具有双效协同机制;信达生物布局了靶向CEA的ADC药物IBI3020,信达生物拟开发该产品用于治疗肠癌和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等实体瘤。两款药物均处于临床Ⅰ期阶段。随着越来越多作用于新靶点和具有新的作用机制的药物被开发出来,国内创新药企对外授权将有了丰富的产品基础和更强的竞争优势。这将进一步推动国内创新药企的BD浪潮持续下去。国内创新药企在未来将持续引领全球创新药的研发方向。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