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现代商业银行杂志)
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妈,一名共产党员,同时也是湖北省银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父亲原本是英雄》这本书的标题一下就抓住了我。“父亲”和“英雄”,这两个词分量都很重,而中间的“原本”两个字,带来一种时间的距离感,仿佛英雄已是过去式。带着这份好奇,我走进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老人的故事。
一
尘封的功勋:从战场英雄到深山建设者
故事的开始,是一个尘封了六十多年的旧皮箱。直到2018年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箱子才被打开,满满一箱子的军功章,包括“人民功臣”奖章,才让世人知道,这位平凡的老人,原来是战功赫赫的战斗英雄 。
很多人问他为什么从不提起?他说:“和牺牲的战友比,我有什么资格显摆?”这份谦逊背后,其实是他人生中一次最重要的主动选择。1955年,他退役转业,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机会,主动申请到当时湖北最偏远、最困难的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来凤县。
我觉得,他把军功章锁进箱底,和他选择去最艰苦的地方,是同一个动作。这个动作,象征着一次身份的告别。他告别了那个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革命英雄”,主动选择成为一名在和平年代扎根基层的“人民建设者”。他把来凤的穷山恶水,当成了自己的新战场,在那里修路、找水、办银行,一干就是一辈子 。
二
一本良心账:公与私的“铁算盘”
作为湖北省银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书中张老在建行工作的经历,让我特别有感触。银行人天天和账本打交道,但张老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一本更重要的“良心账”。
这本账,算的不是钱,而是公与私。他一生对“公私分明”的坚守,近乎严苛。上世纪60年代,为了响应国家精简人员的号召,他身为领导,第一个动员自己的妻子从供销社的“铁饭碗”岗位上辞职。80多岁时,他做白内障手术,本可以全额报销医疗费,但听说同病房的农民病友选了最便宜的晶体,他便坚持选了同样三千多元的,只为给国家省点钱。他甚至为了防止家人误用公家的药,把放药的抽屉锁起来。
他算的这笔账,从个人和家庭的角度看,每一笔都是“亏”的。但从一名党员、一名银行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来看,这恰恰守住了最宝贵的资产——那就是信用和人民的托付。
三
一份家风传:最“严苛”的父爱
作为一位母亲,我常常思考能给孩子留下什么。张老的“父亲”角色,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他对子女的爱,是一种近乎“不近人情”的严格。
他给家里立下规矩:“前辈不搭‘捷径’,后辈莫求‘沾光’”。他从不利用自己的职权为子女的工作提供任何便利。大儿子高中毕业,他不仅不帮忙,反而让他下放到最偏远的林场锻炼。因为家庭贫困,大女儿小时候生病没能得到最好的救治,留下了终身后遗症,这也成了他一辈子的痛。
读到这些细节时,内心五味杂陈。但静下心来想,他到底想传承给孩子什么?他没有给孩子留下物质财富和人脉关系,反而亲手斩断了所有可能“沾光”的捷径。他留下的,是一种最朴素也最硬核的财富——那就是自力更生、清白做人的风骨。这或许才是父母能给予孩子的、足以让他们安身立命的最好礼物。
读完整本书我才明白,书名里的“原本”二字,不是说英雄已成过去,而是说,英雄换了一种方式存在。他从战场上的“显性英雄”,变成了我们生活中的“隐性英雄”。他身上的“父亲”和“英雄”两个身份,最终合二为一。
最后借书里的一句话和大家共勉:“英雄不是活在聚光灯下,是活在日复一日的坚守里。”愿我们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在家庭的角色中,在日常的生活里,坚守初心,活出英雄本色!
作者:湖北省银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