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巨头集体跨界!京东方、友达、群创抢占千亿储能新赛道

(来源:储能早知道)

提示:点点关注不迷路,每天分享储能热点。

编者按:面板巨头跨界能源领域,一场“技术+资本+场景”的产业融合实验正在成都高新区拉开帷幕。

7月25日,成都高新西区IC设计产业园见证了一场重要签约。高新发展、川投能源与京东方能源三家行业巨头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新型储能示范项目、能源互联网构建及新能源产业投资。

这一合作标志着面板制造大厂京东方通过旗下能源科技公司,正式跨界进入储能赛道核心战场。

根据协议,三方将率先在四川地区开发新型电化学储能及虚拟电厂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刷新四川地区单个用户侧储能项目的装机规模纪录,并通过虚拟电厂调度能力,显著提升园区能源供应的稳定性,降低用电成本,实现“削峰填谷、应急备用”的能源管理目标,为成都零碳园区建设及“立园满园”行动提供支撑。

这一合作并非偶然。近年来,四川省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四川省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强强联合,推动示范项目先行先试。

政策东风下,面板大厂与能源国企的战略合作应运而生。

面板巨头:京东方能源的跨界布局

事实上,京东方跨界能源领域早有端倪。2009年,这家显示面板巨头成立控股子公司京东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25年正式在新三板挂牌。

值得一提的是,京东方能源版图已颇具规模:拥有自主新能源电站规模达750MW,电站建设总量超1GW,运维管理电站总量超1.5GW。

技术创新是京东方跨界的重要支点。2024年,京东方研发投入13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达6.66%。在钙钛矿光伏电池领域,其中试线从设备搬入到首批样品产出仅用时38天,展现高效研发能力。

京东方能源的核心业务依托自主研发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围绕新能源、能效管理、碳资产服务等多个领域展开,已形成完整的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

储能早知道注意到,京东方并非孤例。群创、友达、铼宝科技等面板企业纷纷从显示领域跨入能源赛道,将半导体工艺、材料科学等核心技术注入储能产业。友达已跻身台湾地区五大光电系统建造商之列,京东方运维管理的电站总量超1.5GW,这些曾经的“屏幕制造商”正在能源世界开辟第二战场。

01 技术迁移:面板企业的能源版图扩张

2025年5月底,群创宣布与台达电合作的储能电站引发行业震动。该项目位于群创台南科学园区七厂,将用于参与台电电力交易平台的调频备转及即时备转服务。

面板企业布局储能领域已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浪潮。友达早在2008年便进军太阳能产业,如今已发展成为提供创能、储能、智能管理等综合能源解决方案的服务商。在台湾地区,友达已完成超410座太阳能电站建设,累计装机容量达515MW。

京东方则选择在2009年成立能源科技子公司,并于2025年正式在新三板挂牌。截至目前,京东方拥有自主的新能源电站规模达750MW,运维管理的电站总量超1.5GW。

在钙钛矿光伏电池领域,京东方展现了惊人的研发速度——其中试线从设备搬入到首批样品产出,历时仅38天。

原以显示器制造为主的铼宝科技,将能源事业列为发展重心。2024年前三季度,铼宝集团合并营收达新台币17.5亿元,其中能源业务贡献了60-70%的营收。

02 跨界逻辑:从高耗能用户到能源解决方案提供者

面板企业跨界能源领域,源于三个维度的战略考量。

技术层面,面板企业在显示领域积累的半导体工艺、材料科学、光学设计等研发能力,为能源技术创新提供了支持。对透明导电膜、封装材料、高效能转换材料的研究,均可直接应用于太阳能领域。同时,面板企业拥有的大面积精密制造与良率控制经验,可有效迁移至储能产品产线。

企业运营维度,面板制造本身是高耗能产业。这些企业对稳定且成本可控的绿色能源有着迫切需求。布局能源产业,有助于实现自身能源转型,降低运营成本,并提升ESG表现。群创在台南园区已实现46MW光电并网,正积极推进投资创能,以解决电力供应不平衡问题。

未来发展层面,拓展储能业务既可开辟新的营收来源,又能降低对单一产业的依赖,实现多元化发展,平抑经营风险。在显示面板行业周期性波动背景下,能源产业提供了稳定的增长曲线。

03 储能新局:千亿市场的技术竞赛

2025年上半年,中国储能产业链计划总投资达4870亿元,设计年产能1700GWh。这一数据既反映了全球储能市场的高景气度,也彰显了中国储能企业的实力与信心。

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锂电池储能作为当前的绝对主导者,在产能扩张中依旧占据核心地位。84个新增产能项目计划总投资2820.91亿元,设计年产能1124.7GWh。

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纷纷加码大容量电芯技术。2025年5月,宁德时代在德国慕尼黑电池储能展上发布TENER Stack 9MWh储能系统,将体积利用率提高45%,能量密度提升50%。

国轩高科紧随其后推出20MWh储能电池系统,采用模块化拼接方案,并设计了七级安全防护,设计寿命25年。

应用场景正从单一走向多元。除了传统的电力系统配储,数据中心、船舶、5G基站、无人机等新兴场景的需求快速增长。宁德时代近期加速布局海南工商业储能市场,与海南辉海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助力海南打造“低碳岛”。

华为数字能源则发布了全球首个构网型光储解决方案,直接将储能竞争拉进又一个高潮。阳光电源、远景能源、海博思创、科华数能等企业纷纷加入“卷构网”的行列。

04 跨界挑战:新赛道的不确定性

面板企业在新赛道面临双重挑战。能源行业的技术标准体系与市场竞争格局,将考验面板企业的战略韧性与技术转化效率。

2025年上半年储能产业链的产能扩张呈现出“前热后冷”的态势,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一季度,二季度则明显放缓。这一变化源于政策调整——“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政策,使得储能项目不再是新能源项目的附属“标配”,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自主抉择。

价格战导致储能系统价格一度跌破0.3元/Wh,企业毛利率大幅压缩,过半企业业绩和利润出现下滑。同时,美国等市场的关税壁垒导致对美订单同比骤降89.96%,部分企业纷纷终止或暂停储能项目。

行业内部的竞争格局正在重塑。头部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占据更多市场份额,资源加速向技术领先、模式创新的企业集中。这种分化促使企业将更多精力投入研发,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而非单纯追求产能规模。

面对挑战,头部企业的策略调整尤为明显。锂电头部企业的扩产更多聚焦高端产能;钠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企业则更加注重技术突破和应用验证;系统集成商则围绕大容量电芯、长时储能等新技术布局。

05 未来图景:从能源配角到核心资产

储能产业正经历从“配套设施”向“核心资产”的转变。电力现货市场的全面推进与虚拟电厂、绿电直连、零碳园区等新政的协同落地,为储能行业开辟了多维市场空间。

技术发展上,锂电池仍将在中短期内占据主导地位,但高端化、大型化趋势明显。500Ah+大容量电芯的量产推动储能系统向6MWh+产品升级,提升集成效率和降低单位成本。安全性和循环寿命的提升将是研发重点,以满足数据中心、船舶等高端场景的需求。

应用场景的多元化将为储能产业带来广阔增量空间。创维光伏安徽滁州零碳智慧工业园集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智能调度于一体,园区光储充一体柜配置的1840kW/2870kWh储能系统,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与稳定性。

全球布局方面,中国储能企业将加速海外产能建设。中东、东南亚、印度、墨西哥等新兴市场因电力短缺和产业转移,成为投资热点。这些地区正效仿中国“强配”模式推动储能发展,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

传音Infinix与京东方合作的概念机上,钙钛矿光伏材料与AI算法深度结合,实现对自然光与室内光源的高效捕获。这项技术突破实现了智能手机从被动电能消耗到主动能源管理的跨越式升级。

面板企业的能源跨界不仅是业务延伸,更是技术基因的迁移。正如集邦咨询分析师所言:“面板企业在新赛道的长期表现仍需持续观察。” 但可以确定的是,当京东方运维着1.5GW电站,当友达跻身五大光电建造商之列,当群创的储能系统平衡着电网频率,这些曾经的“面板厂”标签正在被重新定义。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