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电视剧《以法之名》开播即引爆讨论,第一集检察官乔振兴在法庭自认黑恶势力保护伞后跳冰窟自杀,第二集所有角色陷入信任危机。观众直呼“全员恶人”,看谁都像潜伏的内鬼。这种全员皆恶的观感背后,是剧情设计、人物行为与叙事节奏的合力作用。
一、开篇即高能:主要角色的自毁性审判
1.1 乔振兴的自杀式认罪
第一集开场即呈现跳冰窟的模糊身影,结尾揭晓此人为检察官乔振兴。他在法庭上将万氏集团涉黑案的所有责任揽于己身,声称“死有余辜”,随即自杀。这种毫无辩解的自我审判,瞬间瓦解了司法人员的公信力,使观众对其同僚的立场产生本能怀疑。
1.2 万氏集团案的连锁反应
乔振兴自杀直接关联“万氏集团涉黑案”的庭审突变:集团律师当庭翻供称其被冤枉,而乔作为主控检察官却自曝是黑恶势力保护伞。案件核心人物从执法者沦为罪犯,形成“原告即被告”的荒诞逻辑,彻底模糊正邪边界。
二、行为反常:角色群像的集体失范
2.1 孙飞:违规办案的动机疑云
分局副局长孙飞在乔振兴死亡后,违反程序将本应移交市刑侦的案件强行留在自己手中。其主动请缨的异常举动,结合兰书记为其“开绿灯”的细节,暗示权力干预的可能。
2.2 李人骏:回避与指控的双重矛盾
检察官李人骏被匿名举报为黑恶势力保护伞,却在好友乔振兴死后回避吊唁。更矛盾的是,乔家被搜出巨额财产而其妻女毫不知情——这与保护伞敛财的常规逻辑相悖,加深角色复杂性。
2.3 全员反常规操作
涉黑头目万海主动认罪,辩护律师程子健反而强调其罪行;
专案组谢鸿飞拒绝分析案件疑点,却与调查组张文菁激烈对峙;
乔振兴自杀后,同事对其评价两极分化,有人“心安理得”,有人“难以置信”。
这些行为均脱离现实逻辑链条,制造集体性人格割裂。
三、叙事策略:狼人杀式悬疑构建
3.1 节奏压迫与信息轰炸
两集内完成核心人物死亡、案件反转、多角色嫌疑铺垫,观众被迫在高速剧情中捕捉碎片线索。如第二集全员“谜语人”对话模式,每句台词暗藏潜台词,眼神动作皆可解读为背叛暗示。
3.2 镜头语言强化猜疑链
第七集曝光的乔振兴认罪视频,采用低角度特写与冷色调光影,塑造压抑氛围。镜头扫过其他角色时,有人“装模作样”整理文件,有人“独善其身”回避对视,视觉语言直指群体性伪装。
3.3 闭环证据链的刻意缺失
乔振兴案中,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且家属不知情;万氏集团案翻供后无后续证据支撑。关键信息留白迫使观众自行拼图,陷入“看谁都像内鬼”的思维定式。
总结
《以法之名》通过自杀检察官的伦理崩塌、同僚行为的系统性反常、以及叙事留白的悬念设计,构建出全员恶人的初始印象。这种刻意模糊的道德灰色地带,既折射现实司法体系的复杂性,也成为悬疑剧打破常规的叙事实验——当正义化身率先堕落,观众只能紧握最后一丝微光:洪亮检察官那句“在黑暗中寻找真相”的独白,成为深渊中唯一的救赎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