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劳动午报

职工困扰:
我知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每天都会抽时间带他出门遛一遛。同时,我又很担心孩子玩儿野了,不爱学习,心里只惦记着玩。请问,怎样才能让孩子玩得更有价值? 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解答:
如你所言,玩确实是孩子的天性,它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快乐,还能够提升孩子的身体素质,促进大脑发育等。
我们首先要明确,孩子是需要“玩”的。玩是孩子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给孩子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全方位的,例如:
增强身体素质。球类、跳绳等运动性的游戏可以提高孩子的肌肉力量和协调性,强身健体。
提升社交能力。在玩耍中,孩子与伙伴们进行互动和合作,可以锻炼沟通技巧,学会分享、尊重和理解他人,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社交圈。
改善情绪健康。通过自由玩耍,孩子可以练习自己当家做主,感受到快乐和满足,从而有效缓解焦虑和压力,更好地应对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的未来。
那么,怎么才能让孩子“玩”得更有意义呢?我们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和兴趣爱好,同时还要兼顾安全和教育意义。其实,“玩”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它更多与一个人的动机和心理状态有关,而不只是看外在的行为方式。心理学家们认为,“玩”主要包括5个基本要素:
必须是愉悦享受的。孩子能从玩中感受到乐趣。
没有任何外在目标。游戏可以有目标,比如为了赢,但玩就是为了玩而玩,不以功利性为目标。
是自发、自愿的。孩子可以自由选择玩或不玩,但一旦决定玩了,他们往往会遵守那些默认的游戏规则。
包含一定的想象。孩子玩的游戏很多都充满了想象,比如“老鹰抓小鸡”中的“老鹰”和“小鸡”都是虚构的身份。
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在玩的过程中,孩子总是积极参与,处于一种反应机敏、没有压力的状态,甚至会忘了时间和自我,产生“心流”。
因此,我们打着玩的名义给孩子安排的游戏或活动,严格来说并不能真正算作“玩”,相反,孩子可能会认为这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难以从中体验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对玩耍的好奇心和能力。
专家建议:
当然,我们鼓励孩子去玩,并不代表放任孩子随便瞎玩或玩得越久越好。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孩子既能享受到玩耍的乐趣,又能从中收获成长。这里给大家分享几个能够帮助孩子高质量玩耍的方法:
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度。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为孩子提供玩耍所需的资源、安全的环境,给予孩子更多玩耍的时间和空间,还要给孩子机会自己做选择、做决定,比如玩什么玩具、参加什么兴趣活动、和谁一起玩、玩多长时间等等。允许孩子尽可能地自由探索、体验,我们只需在一旁给他们足够的关注和支持,以便在关键时刻适时引导。
让孩子对自己负责。在给孩子自由的同时,我们也要做孩子的“游戏管理员”,以确保他们的玩耍是安全和愉快的。比如,对于那些有隐患的“萝卜刀”“烟牌”等游戏,我们可以在平等沟通的基础上,帮助孩子明确“可为”和“不可为”的界限,学会对自己负责,更合理充分地享受玩耍时光,而不是先入为主,发现不良苗头就这也不让、那也不让,和孩子发生冲突。
与孩子一起玩。要想和孩子真正玩到一起,我们需要让自己重新变成孩子,站在孩子的视角来看待世界,真正认同他们所热爱的事物。在玩耍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孩子成为主导者,自己只需紧跟他们的步伐,在必要时提供帮助。这样,我们不仅能与孩子一起感受玩耍的魅力,还可以更加了解他们,进一步加深亲子关系。
□本报记者 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