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互联网奶奶,治愈焦虑的打工人

被老年博主治愈

晚上十点,林然蜷缩在出租屋的沙发上,手指机械地滑动着屏幕,眼前的视频一个接一个闪过,光影流转间,映照出她那张疲惫而漠然的脸。

刚结束加班,她的脑子里还停留在会议室里,回放着领导不久前冷漠尖刻的责骂,改了三遍的方案仍然被否决,晚饭也只是匆匆塞了几口。她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为这加不完的班,存不下的钱,买不起的房,光想一想,都觉得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屏幕上,光鲜亮丽的年轻人们,喋喋不休地诉说着自己的焦虑、痛苦和迷茫,却无法引起林然的半分情绪波动,她连共鸣的力气都无法提起,只是麻木地一划再划,直到某个画面突然停住——

狭而长的镜头里,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围坐在桌子前,笑容慈祥,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如果你年纪轻轻,馋了就吃,累了就歇……等你老了,你就会发现,你度过了无悔的一生。”

刹那间,林然那颗充满褶皱、惶恐不安的心,仿佛被轻轻抚平了些。她不禁想起已故的奶奶,脑海里浮现出曾经熟悉的亲切话语,不自觉地刷起下一个视频。

从那以后,林然的手机自动给她推荐了更多老人相关的视频。他们有的在田间地头捡柴、劈柴和种菜,有的坐在镜头前娓娓道来自己坎坷的前半生往事,还有的在厨房里忙活一阵,把菜递到镜头前亲切地唤你吃。

无一例外,这些未经精心包装、质朴而真实的视频,给林然带来了莫名的慰藉。不止林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自己经常刷的短视频中,“老”味儿正悄然增加。

从紧跟潮流、玩转时尚的“时尚奶奶团”,到将生死话题幽默化、金句频出的“哏都养老院的哏事”,再到最近因90岁高能量老人日常Vlog火遍全网的“梅英阿嬷”,老年博主活跃在各大社交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走进年轻人的视野。

《抖音集团社会责任报告》显示,2023年每天有2300万条视频是来自50岁以上中老年用户的创作。此外,小红书最新披露的数据也显示,截至2024年底,60岁以上的老年月活跃用户已超过3000万,老年创作者的数量在过去两年增长了三倍,累计已发布笔记超过1亿篇。

李薇最近也沉迷于这些老年博主的视频,常常一刷就是半天。她最常看的账号名为“郭叔”,账号主人今年61岁,是上海的一名环卫大叔。他的视频内容很简单,几乎都是日常Vlog,记录自己一天的生活——凌晨四点起床做饭,天刚亮就出门扫地,中午回家继续做饭,接着又回到街头扫地,直到晚上八九点才结束工作。

看着看着,李薇渐渐有些出神,她常常会想起自己。身为小镇做题家,她凭借努力考入上海的大学,毕业后又留在这座城市工作,年薪超过三十万,按理说已是许多人眼中的“人生赢家”,但她却始终觉得自己与周围格格不入。

身边的人们仿佛永远都妆容精致,动不动出入高端场所,去欧洲、北美旅行。而自己呢?存款不多,至少离一套房子还差得远。她时常焦虑自己是否足够努力,是否该再拼一点,甚至开始提前盘算未来的退休金是否足以支撑理想中的晚年生活。

然而,每当刷到“郭叔”那些平凡而真实的视频,她的焦虑似乎会暂时缓解一些——至少,在这个城市里,还有另一种生活方式,安静、朴实,不必时时刻刻追赶着别人。

一种情感代偿

爷爷奶奶去世前,林然也刷到过不少老年博主的视频,但她从未认真看过。

她才二十多岁,距离老去还有很长的时间,不觉得自己与这些年迈的陌生人会有什么交集。记忆里,老人是固执、观念落后的代名词,就像她留在老家的奶奶,不见面还好,一见面就开始批判自己不结婚不孝顺,跟卖猪肉似地在乡里逢人就推销自己。

渐渐地,林然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她总是以工作忙的理由推脱,偶尔才打几个电话联络老人。直到前年,她得知奶奶去世的消息,这才恍然发觉,自己的亏欠有多深。

走进四四方方的堂屋,她再也看不到奶奶那佝偻却又翘首以盼的身影,再也吃不到老人家精心烹制的荠菜煮蛋,再也没办法带着她去旅行,去品尝没吃过的美食了。一瞬间,前所未有的茫然与滞空感将她淹没,林然想:“我再也没有奶奶了。”

不自觉地,她的目光开始在那些与奶奶同龄的老年博主身上停留,看着他们缓慢地讲述往事,听他们用方言嘱咐网友们“吃好喝好”,仿佛透过屏幕,弥补着现实中再也无法触及的亲情空缺。

她想起读过的《被拒绝的勇气》这本书,作者岸见一郎写到自己因心肌梗死病倒,在病床上完全无法动弹时,忽然产生了一种感悟——“自己能活着,就是对他人的贡献。”当时,林然不太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直到现在才恍然明白:奶奶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给予。

哪怕她总是唠叨、催婚,哪怕年轻时的林然曾对此感到厌烦,但在奶奶的羽翼下,她始终能做回一个被呵护的小孩,有人始终关心她吃了什么、穿得够不够暖和。而如今,奶奶去世后,这种无条件的关爱,已经难以在现实世界里找到。

或许,也是因为这样,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老年博主,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他们身上,小红书博主“凌奶奶的随笔”就是其中之一。 

凌奶奶今年87岁,已经在小红书做博主三年有余,平时主要分享自己对生活的点滴感悟,已发布的帖子数量超400篇,收获了7万多次点赞,面对年轻人热情的反馈,至今仍感到受宠若惊。

她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发布帖子时的情景。那时,她刚去马尔代夫旅游,看到那里的老年人享受生活的态度,觉得很有趣,便想着将这种理念分享给国内的老年人,鼓励他们也要学会享受生活,没想到却意外吸引了大量年轻粉丝的关注。

“一开始我还奇怪,自己写得不好,比较随心,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关注呢?”凌奶奶说,“后来我才明白,像我这么大年龄的老人写这么多文字其实挺少见的,大家可能觉得比较有意思,他们还把我当成互联网奶奶。”

这种线上建立的情感连接,有时甚至延伸到了现实生活中。她在武汉时,有粉丝特意送来蔬菜;去神农架避暑时,当地粉丝得知消息,特意赶来探望,并带上满满的土特产。甚至在北京,粉丝们会排队找凌奶奶签名、拍照,还开车接她去喝咖啡,邀请她到家里做客。

“他们待我就像对待自己的奶奶一样,真的让我觉得很温暖。”凌奶奶笑着告诉书单SHUDAN。

有时,即使家中长辈健在,部分年轻人仍然会对中老年博主产生情感上的寄托。王月翻开自己的关注列表,发现自己关注的老年博主并不多,其中最常看的一个是名为“小蝉姨”的账号。

账号的主人是一位母亲,平常会分享自己与女儿的互动日常,哪怕是琐碎的日常小事,也被母亲描述得很有爱。王月每每看她的帖子,都很羡慕女儿,对方拥有一个总能看到女儿可爱之处、不扫兴的妈妈,即使是她疯癫打滚的瞬间,妈妈也能宽容地笑着接受。

“是我很想要的那种妈妈,”王月接着说道,“我妈妈是那种很严格的类型,我们的母女关系并不算太好。加上我们都是那种不善于表达的人,在她面前,我常常很紧张,怎么也做不到放松,但在别人面前撒娇却都能很自然。”

逃离焦虑的止痛药

很多时候,焦虑如同影子,始终伴随马苏苏左右。

她今年四十多岁,住在北京,孩子读五年级,因为没有北京户口下半年只能去天津上学。而老公所在的行业也是夕阳产业,搞建筑工程,几近失业。每天早上起来,面临一地鸡毛的生活,她总是会焦虑地梳掉一大把头发。

存款日渐减少,即将去往的城市陌生又可怖,一切都令她感到无助和绝望,可她不知道该向谁倾诉,忙碌的家庭琐事几乎填满了她的全部时间,曾经亲密的朋友也早已渐行渐远。她觉得,自己像一座被世界遗忘的孤岛。

那天,她正百无聊赖地滑动手机屏幕,偶然刷到凌奶奶的随笔,简短的文字讲述了她年轻时当代课老师的经历。那是个艰难的年代,三年自然灾害不再只是课本上冷冰冰的名词,而是她亲身经历的残酷现实。为了养活一家老小,哪怕再受排挤、再艰难,凌奶奶也始终咬牙坚持做代课老师。她努力打扫卫生,讨好同事,照顾学生,最终成功留任。

这份坚韧深深震撼了马苏苏。她鼓起勇气私信凌奶奶,倾诉自己的痛苦。原本没抱太大希望,没想到不仅得到了对方暖心的回复,凌奶奶甚至多次打电话安慰她。

马苏苏终于发现,原来,眼前的大山再怎么高,也总有翻越的一天,或许某天,回首一看,它只是你人生中翻过的一座小山包。

王月深有同感。与老一辈人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相比,他们这些年轻人为租房、升职、存款不足而焦虑地生活,似乎也没有那么难熬。至少,她不用为下一顿饭发愁。

除了小蝉姨,算法经常还会为她推荐一些分享退休生活的老年博主。每每看到屏幕上的银发老人们悠闲地去上老年大学,穿着精致的旗袍走秀,从容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写诗,旅游,篆刻……她总是羡慕不已,对衰老的恐惧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对理想退休生活的向往。

她开始意识到,衰老未必意味着暮气沉沉,可以是一种全新的、更加自由的人生展开。不用上班,随意支配自己的时间。她时常会想象自己老了以后,成为一个精致优雅的老太太。

很多时候,李筱玲会为现在年轻人对衰老、对容貌的恐惧感到惊讶。她见过很多年轻人小小年纪就开始做各种医美,才二十四五岁就去打除皱针,她笑着摇头:“真是难以置信,我这个五十多岁的人都没去打,你们二十几岁的人着什么急?”

● 李筱玲的小红书账号

她今年54岁,是一名活跃在小红书上的博主,常常分享自己的健身日常。评论区里,不少年轻网友留言:“姐姐,看着你,我就不怕老了。”

在她看来,如今的年轻人似乎对未来充满了过早的焦虑。她希望年轻人能慢下来,学会欣赏自己当下的状态,而不是总想着与时间抗衡。因为真正的美,从来不是靠一针一剂塑造出来的,而是由内而外的自信与从容。

老了就一定要优雅体面吗?一定要高能量自律吗?频繁刷到那些精致优雅的老年博主,李薇的焦虑不但没有减轻,甚至越发加重。透过屏幕,她看到的并不仅是从容优雅的老年生活,还有隐藏在岁月静好背后的大量经济支撑。那些精致的服饰、丰盈的娱乐生活、自律的健身习惯,无一不在提醒她——优雅体面,似乎也是一种需要资本维持的奢侈。

在这样的逆反心态下,她越发关注底层老人的生活。喜欢郭叔的视频,也是因为他的Vlog让自己得以窥见上海清洁工群体真实而鲜活的日常。

相比那些经过精心剪辑、充满励志色彩的视频,郭叔的Vlog朴实无华,没有刻意传递“老年生活依然精彩、自律”的观念,日复一日地过着忙碌却简单的生活。他的影像,正是这种平实的日常,让李薇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她不用因此焦虑自己是否足够努力,不必反思自己的健身计划,更无须去计算未来的退休金是否足以支撑理想的晚年生活。

被互联网

塑造和消费的老人

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被看见的老年博主们,大多拥有“有钱有闲”的生活条件。

以凌奶奶为例,她每天有充裕的时间写随笔、四处游玩,是因为她有相对宽裕的经济状况和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她独居,无需承担照顾孙辈的责任,也不必被家务琐事缠身。子女孝顺,每月都会给她一笔丰厚的零花钱,让她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安排生活。

某种意义上来说,拥有这样的生活条件,年轻人也可以活得很滋润,无关年龄,他们向往的只是一种美好生活,观众无意识将理想自我投射到老人身上。期待自己在老去时依然健康优雅、充满活力。

“九十岁老人每天跟打了鸡血似的,而三十岁的我打的是鸡瘟。”这是梅英阿嬷评论区的一条高赞留言,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状况。

李筱玲也明显感觉到,如今的年轻人和他们那一代相比,状态大不相同。

“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有种……怎么说呢?未老先衰的感觉。”李筱玲回忆道,“很多和我一起运动的年轻人,我原以为他们三十出头,结果一问,才二十出头。可他们的状态、气色、发量,完全不像这个年纪该有的样子。”

她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模样,甚至翻出自己生完孩子、快30岁时的照片。对比之下,她愈发觉得,如今的年轻人少了点青春该有的朝气,“真的不一样。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气血不足,少有那种蓬勃的精气神。”

年轻人观看,消费,并塑造了互联网上的老年人。看着屏幕中清一色矫健有力、走路利索的八十岁、九十岁老人,李薇常常感到疑惑,为什么现在她的短视频推荐里,几乎只剩下优雅体面的老年人?是不是只有高能量、会生活的老年人,才更容易被“看见”?而那些真正缺失了情感支持、社会认同,甚至被家庭和制度遗忘的老人,是否早已被算法遮蔽?

她还记得,自己大学毕业前常常刷到另一种老年人的视频。与那些精致、自律、充满活力的老年博主不同,这些视频里的老人要么沉默地坐在镜头前,穿着夸张的服饰、做着年轻人无法理解的行为,要么红着眼眶,哽咽着讲述自己对逝去孩子的思念,配上一段错别字频出的文字,试图告诉世界,他们的孩子曾经存在过。

一条曾看过的、点赞寥寥的视频让她印象深刻,内容是一个农村老人站在破旧的土房前,语气平淡地说:“儿子走了,家里就我一个人了。”评论区几乎没什么人留言。她意识到,许多老人的生活,无法通过“高能量”来弥补,他们真正缺乏的,是一种社会性的关注和支持。

这些画面让她深感震撼:被主流推崇的老年生活,真的是所有老人的现实吗?

● 冯导的账号

短视频行业的兴起,让部分老人找到了新的身份认同。冯导在养老院拍摄短视频时发现,许多老人仍有社交需求和学习新事物的愿望,愿意尝试短视频创作。

85岁的王明慧在冯导的鼓励下开始拍摄,并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我的女儿在国外,她看了我的视频,觉得我过得很好,也放心了。”

88岁的徐学义则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拍摄了上百条视频,年轻人的留言让他感受到自己依然被社会看见,而不是被遗忘。

然而,短视频也暴露出残忍的另一面,那些没有短视频技能、社交资源、或表达机会的老人,仍然处于“被看不见”的边缘。

王月想起自己的某位女性朋友,结婚已有十余年,丈夫常年在外打拼,孩子七岁,育儿重担基本落在她年迈的父母身上。据说,为了照顾外孙,二老甚至双双辞去了工作。得知此事时,王月忍不住问她:“你父母这么大岁数,没几天好活了,你都不打算让他们享受一下自己的生活吗?”朋友听后沉默不语。

老年博主的崛起,为年轻人提供了情绪价值,勾勒出一幅积极老龄化的理想图景。然而,现实中的老年群体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医疗保障的不稳定、养老体系的可持续性困境,以及日益加剧的社交孤立。

年轻人热爱老年博主,或许是出于真诚的代际情感连接,但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短暂的互联网情绪投射。短视频带来慰藉,却无法改变现实,生活的重压不会因一条视频而消解,一地鸡毛仍然是现实的日常。

刷着刷着,看着屏幕里老人们慈祥的脸,一股饿意涌起,林然忽然想吃奶奶做的荠菜煮蛋了,可她再也吃不到了。

她放下手机,走进厨房想翻点吃的,却只看见水槽里泡涨的碗,她强打精神地打开水龙头,指尖触及泡涨的碗,冷得一颤,“没奶奶的日子,还是得自己过下去啊。”她轻声呢喃。

作者 旷晓伊 | 主编 宋函 | 部分图源来源于网络 |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发布于:北京

下一篇:房甲青诗选|在静等你来的闲暇中,不是不想迎你而出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