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60岁阿姨说:搭伙3年才明白,男人老了还找老伴儿是有原因的

有个60岁的阿姨说啊,她搭伙过了3年,这才明白过来,为啥男人老了还找老伴儿呢,这里面是有原因的。

在老年大学的书法教室里啊,有一位头发花白的阿姨,她正握着毛笔呢,眼睛看着窗外飘落的梧桐叶,轻轻叹了口气说:“男人老了找老伴儿啊,可不是因为爱情,这就是一种求生的本能。”

这话说得可太对了,一下子就说出了中国式黄昏恋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你看啊,民政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老年人再婚登记的数量比上一年增长了17%,可是这里面真过上幸福日子的还不到三成呢。

这婚姻啊,一旦没了浪漫的色彩,老年人的择偶动机就全是生存的理性和现实的考虑了。

一、生活照料

在苏州的一个社区里啊,有个张大爷,他每天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种典型的难处。

早上呢,得靠老伴儿煮粥;中午啊,得等子女来送饭;晚上呢,洗澡还得让保姆帮忙。

这个张大爷以前可是退休工程师呢,他还挺无奈地说:“我年轻的时候,那可是家里的顶梁柱啊,现在可好,连系鞋带都得别人帮忙。”

你看,这种从能照顾别人到被人照顾的转变,让老年男性不得不重新想想婚姻的价值了。

数据也显示出来了,65岁以上的男性,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只有女性的63%,像做饭、洗衣这些基本的家务,对他们来说都成了很难的事儿,就像一道门槛似的。

这种变化在身体上就更明显了。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科统计过,70岁以上的男性,得慢性病的比例比女性高19%,失能的风险更是比女性高27%。

要是子女不能整天陪着照顾,那婚姻就成了最省事的办法了。

就像王阿姨说的:“那些老说找老伴儿是为了爱情的男人啊,半夜发烧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己的老伴儿。”

二、情感需求

上海社会科学院2024年的调查发现了一个事儿,独居的老人得抑郁症的概率是已经结婚老人的3.2倍呢。

这数据背后啊,就是老年男性那种特别的孤独。

女的呢,还能通过参加社交活动来和人有情感上的联系,可男的大部分退休之后,社交圈子一下子就断了,子女又离得远,那种空虚的感觉啊,怎么也填不满。

杭州有个退休的李老师,他在日记里就写了:“看着老伴儿的照片,突然就觉得,家里最热闹的时候就是孙子来玩的那个下午。”

这种心里的空落落的,就催生了一种很特别的“替代性亲密”关系。

心理学里有个“情感代偿理论”,在这儿就特别合适。

就是说啊,当原来的情感支持没了,老年人就会通过新的关系来找回那种安全感。

南京有个养老院,他们就发现,70%再婚的老人,在刚结婚的头三年里,都会有个“情感投射期”,就是会把新的伴侣当成已经去世的老伴儿。

这种情况在男的里面特别明显,因为他们更难通过别的办法来建立情感联系了。

三、经济博弈

财产纠纷可是老年婚姻破裂的一个主要原因呢。

深圳法院的数据显示,在涉及老年人的离婚案子里,68%都是因为财产分配的事儿闹到法院去的。

这种情况就出现了一种很特别的“经济型婚姻”模式。

广州有个退休的陈干部,他的情况就很有代表性。

他和现在的妻子约定好了,各自的财产归各自管,每个月两个人一起出1500元生活费,其他的开销就自己负责。

这种像签合同一样的婚姻啊,在老年人群体里越来越多了。

这种变化背后呢,是老一代和新一代价值观的碰撞。

以前那种“从一而终”的婚姻观念,在现在这种物质的社会里,慢慢地就被打破了。

老年人也开始像做生意一样来经营婚姻了。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研究发现,65%再婚的老人都会事先签好财产协议,还有32%的会明确说好家务怎么分工。

这种很实际的态度啊,虽然和以前的婚姻观念不一样了,但也是对现在生存状况的一种很理性的回应。

现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了,老年人的婚姻早就不是单纯的情感问题了,变成了一种很复杂的生存策略了。

社会上的人啊,都把黄昏恋想得很浪漫,可实际上呢,真实的生活里到处都是现实的考虑,就像一场生存的博弈。

那些看起来很“功利”的选择背后啊,其实是老年人想要保住自己的尊严、安全和情感,就像社区调解员老周说的:“他们要的不是爱情,而是一个能一起吃苦的伙伴。”

这种生存的智慧啊,可能就是在中国式养老的难题里,最真实的生命力的一种体现吧。

发布于:浙江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