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前的经济轨迹影响至今

赖建诚

《经济史的趣味:在经济学视角下历史原来是这个样子》 赖建诚 著 格致出版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经济学教育深受美国影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美国攻读博士期间,若没读过经济史,回国后自然不会看重这个学门。而日本经济学界从战前起,就深受欧洲(尤其是德国)的影响,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至今都还是必修课。

历史是社会的实验室

20世纪50年代末期,计量经济史学开始发展,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罗伯特·福格尔与道格拉斯·诺思在1993年以经济史的研究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个学科才获得基本的尊严。现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都有经济史名师,这个学科总算有点门面了。

要为经济史正名,基本的道理很简单。如果有效的经济学理,是根据事实来提炼有用的概念,那么现代的经济学理视野,必然受到观察样本的限制。历史的重要功能,就是开阔认知的可能性。历史提供许多精彩现象,是当前不易观察到或想象到的。过去的经济活动,必然有许多严重的失业和景气循环、物价膨胀(紧缩)、货币供需失调,是今日无法观察到,也不是现代理论能充分解释的。

经济史学者通过集体努力,汇编了更丰富的史料与文献,让我们现在拥有比过去更多的统计数字,有更多元的历史观点与分析工具。我们甚至比古人更了解他们的时代。历史是社会的实验室,有许多让人叹为观止的事件。若能温故知新明白新道理,过去的事就会成为丰富的宝藏。

经济理论与经济史不可分割

现在换个话题:经济理论会影响经济史研究吗?答案是肯定的,例子很多。例如李嘉图主张自由贸易,认为让各国的资源交流,可以使各国的工资与物价水平逐渐拉平。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这就是全球化的过程。有不少经济史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就投身研究这个题材。现在已有明确证据显示,李嘉图的理论是对的。

反过来问:经济史的研究会影响或修正经济理论吗?答案也是肯定的,举个显例。20世纪50年代起,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迅速兴起。如果没有经济史的研究根据,增长理论学者怎能掌握英国经济的长期变动特质,并据以提出增长模型?如果对俄罗斯与日本的经济发展没做好充分的历史理解,怎能臆造出农业国家的发展机制与双元增长模型?你可以问研究经济增长的学者,例如保罗·罗默或罗伯特·巴罗,看历史知识对他们有什么用处。

你大概也愿意相信,爱因斯坦对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的贡献都很熟悉。历史知识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在欧洲一直没有人怀疑过。20世纪5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留学生的急切心态,把历史的重要性压缩到另一个极端。现在的经济学已经过度逻辑化,从数学模型建构出来的理论,未必有实际的解释意义。倒不如在人类的共同遗产里,找寻廉价实惠的史实作为分析对象,这对经济理论的推展,反而是最可靠的投入要素。

经济史可以作为职业选择?

如果经济史那么重要,为什么没有多少人愿意投入?第一,很多人认为这个行业看不到前景,就业困难。第二,经济史的研究不够科学化,显现不出模型与计量方法的惊人分析效果。计量史学就是要把经济理论与统计方法,运用在历史题材上。第三,研究经济史太麻烦,要到处找零碎的史料、残缺的统计数字,弄得满身大汗,吃力不讨好。第四,如果我的数学能力好,统计观念强,当然愿意选择在计算机前、桌子上、飞机上、咖啡馆里、汽车内就能完成的模型推演,既方便省事又优雅科学。何必把全身弄脏,去做缺乏科学美感的经济史?第五,缺乏滚雪球效应。

如果你的历史感受力不错,能写简单的数学模型,会操作中级的统计软件,肯流汗挖掘历史材料,那就可以考虑选择这个行业,应该会比在主流经济学领域更容易立足。

事必有因,近果必有远因;近因易知,远因难定。本书挑选中外史例,逆寻几世纪或上千年前各种政策与作为的深远影响。远古的DNA就像戏偶身上的细线,若隐若现地影响着我们。科学的探索就是要让这些草蛇灰线,在隐藏千百年后逐一显现。千百年前的经济轨迹,也在影响今日的作为与成果。经济史就是要让这些伏脉千里的深影,重现历史的踪迹。

(作者为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博士、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