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尚龙:从1%到50%的中国分娩镇痛跨越之路 | 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杨瑞静)中国女性真的更能忍痛吗?

2004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一篇报道中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享受分娩镇痛产妇比例不足1%。而欧美等国在20世纪90年代,分娩镇痛使用率已经超过80%。

这一巨大差距,触动了中国分娩镇痛早期践行者、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领军人物姚尚龙的心弦。于是,他决定专注于推广分娩镇痛。他的目标明确而坚定:为中国生育恐惧、生育焦虑的原因清单中,彻底划去“分娩疼痛”这一项。

反对疼痛“合理化”

对于致力推广分娩镇痛的姚尚龙来说,他目睹了太多疼痛,也见证了分娩镇痛与传统观念之间的不停碰撞。

当产妇希望采取某种新型分娩方式时,婆婆却会基于自己的生育经验提出反对:生孩子哪有不疼的?忍忍就过去了。又因为国内很多地方采用“双签字”的知情同意书,没有家属同意,产妇往往无法得到必要的镇痛。

其实,真正让产房成为“地狱”的原因可能并非来自难以忍受的疼痛本身,而是对这种疼痛的忽视,甚至将其视为女性理所当然必须承受的命运。

姚尚龙坚决反对将“自古以来生孩子就疼”这种经验合理化或赋予特殊意义,“产痛并非必要忍受,它并不会为生育带来任何实质性的价值。”

在疼痛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严峻问题——围产期抑郁症。在怀孕期间或产后的第一年,全球每5位孕产妇中就有1人受抑郁症的影响。围产期抑郁不仅会给个人带来痛苦和高死亡率风险(20%患有围产期心理健康问题的女性会出现自杀倾向或采取自残行为),还会对患者家庭造成深远而长期的不利影响。

一个文明的社会不应忽视这一现实。“我们不能将痛苦与快乐并存视为产妇的常态。”相反,姚尚龙认为,我们应当致力于实现分娩镇痛,让产妇在快乐和舒适中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打造分娩镇痛中国方案

与旧观念的反击从技术层面先开始。

1998年,姚尚龙到美国达拉斯参加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年会期间,美国哈佛大学布莱根妇女儿童医院在大会上介绍了“可行走的分娩镇痛”。深受启发的姚尚龙,回国后立即着手在中国开展分娩镇痛的探索,1999年开始,根据美国分娩镇痛的方案,结合中国国情,经过临床探索,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下称武汉协和医院)率先开展可行走分娩镇痛。

此后,他一直致力于分娩镇痛技术的研发与规范化研究。在技术创新上,他深入研究镇痛药物对分娩生理的影响和区域阻滞技术的改良,利用低浓度局麻药物产生感觉与运动神经分离,并于国内首次开发“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给药模式分娩镇痛”新技术。

在科研领域,他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国内外首次证实“分娩镇痛可预防产后抑郁”,国内外最早提出硬膜外分娩镇痛与产时发热相关因素,提出进一步改善分娩安全和质量以及加强产妇分娩护理,保障母婴的围产期安全。

而针对国内最早报道中国的低分娩镇痛率,以及改进的实际解决方案,形成分娩期疼痛综合管理理论,项目组对新模式新技术的管理开展相关研究,于2015年形成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兼顾的“分娩期疼痛管理的综合管理体系”。

经过几十年摸索,中国分娩镇痛技术已从跟跑发展到并跑甚至领跑,形成独具特色的“分娩镇痛中国方案”。“我们有规范的分娩镇痛方案,这使得中国分娩镇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显著提升。”姚尚龙对此颇为自豪。

推广“生日快乐”

全国推广分娩镇痛的初期,姚尚龙未曾预料到这一举措会在各地催生出一群特殊的“宣传员”。

在某家县医院,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在同一空间内相遇并碰撞:一位接受姚尚龙科普建议的教师,选择了分娩镇痛,生产过程中甚至能与医务人员轻松交谈;另一边,一位未使用分娩镇痛的产妇则在痛苦的嘶吼中忍受着煎熬。

顺利生产后,未打无痛的产妇十分后悔:“当初要是选择无痛,我就不会受尽折磨、尊严尽失了”;打了无痛的产妇,则变成了“宣传员”,在之后的日子里,不断向周围的人诉说分娩镇痛的种种好处。

“我们的工作只有得到社会认可,才能体现其真正价值。”随着姚尚龙的推广普及之路不断延伸,各地的“宣传员”也越来越多。从湖北省的各个地市县,到佛山、南京、上海、新疆博尔塔拉、西藏林芝……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每到一处就会在当地综合性及妇幼专科医院进行分娩镇痛术应用指导和普及,同时大力推广健康扶贫。2015年10月,姚尚龙荣获“中国消除贫困奖感动奖”,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与表彰。

同样在2015年,姚尚龙与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原院长段涛联手发起“快乐产房-舒适分娩”项目,全国近千家医院参与,带动了江苏、湖南、河南等各省市自治区的分娩镇痛基层推广。

从影响一个个产妇的命运,到影响一家家医院的实践,变革已经在中国悄然发生。2024年,在第56届产科麻醉与围产期学会上,姚尚龙向全球麻醉人宣布了一个消息:截至目前,中国分娩镇痛率达50%,湖北省分娩镇痛率超60.4%,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水平。这一成就赢得了海内外产科麻醉人的一致赞扬与高度评价。

对姚尚龙而言,推广分娩镇痛或许只是他改变现状的一个起点。他真正的目标是通过这一举措,让孩子们的出生日不再是“母难日”,而是真正成为“生日快乐”。

提升全国分娩镇痛率

在中国,分娩镇痛未来会如何?毫无疑问,越来越多医院会打出分娩镇痛的招牌。

2018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下发《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随后在2019年,913家医院成为第一批国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2022年全国试点医院平均分娩镇痛率已经超过60%。但不同地区分娩镇痛的开展情况存在巨大差异,“我期望全国分娩镇痛率能达到60%。”姚尚龙对此充满信心,也已经看到实现这一目标的清晰路径。

首先在流程管理上,为弥补人才短缺现状,姚尚龙另辟蹊径,一方面培养麻醉护士,在麻醉医师实施麻醉后,由麻醉护士负责后续监管;另一方面通过智能化发展,极大简化工作流程。

在武汉协和医院,负责分娩镇痛的医护人员只需打开手机,就能实时查看每个产妇和患者的麻醉情况。这背后依托于智能镇痛泵系统与胎儿心率、孕妈体温、宫缩等母婴体征监测的无缝对接,数据实时导入分娩镇痛智能管理平台和同步传输管理平台(手机或电脑),实现对母婴生命体征与镇痛的统一管理。通过AI分析,系统还能对产妇的安全风险事件进行智能预测预警,有效防范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产妇安全、无痛、舒适地度过整个围产期。

其次,分娩镇痛正在逐步走进医保体系。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浙江、江西、上海、贵州等省份陆续落实分娩镇痛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工作。利好政策加持下,分娩镇痛普及将进一步加速。

在此基础上,姚尚龙呼吁合理调整分娩镇痛的收费标准,以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医生陪伴在产妇身边实施镇痛并保障其安全,往往需要数小时。若收费标准过低,付出与回报难以匹配。”他认为,建立合理的分娩镇痛收费标准,能使更多产妇在医保可付费的条件下选择分娩镇痛,从而推动其在中国的进一步普及。

在分娩镇痛大踏步向前的同时,姚尚龙也对麻醉医学发展寄予厚望:从分娩大国走向分娩强国。“对于麻醉专业人士而言,获得诺贝尔奖将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尽管道路充满挑战,但正是这样的目标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姚尚龙坚信,在传承前人经验基础上,后起之秀将不断创新技术理念,推动中国产科麻醉达到并超越世界水平。

发布于:湖南

上一篇:生孩子这件事就是所有人都乐呵呵地恭喜你…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